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首页 > 滚动 >

打工人VS人工智能的战争 两百年前就上演过了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07-17 14:21:46

  你支持无人驾驶网约车大规模推广吗?

  前几天有消息称,萝卜快跑已经推出了第六代无人驾驶网约车,即将在武汉部署1000台,加上现有的几百台,已经可以覆盖3000平方公里的市区,与此同时,这家公司在北上广深等12座城市也快速铺开业务。

  我们昨天的文章讲的就是这个事儿。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无人驾驶网约车已经从科幻变成了现实,即将颠覆整个行业,网上也因此吵成了一片。

  经常打车的人,大多是支持无人化的。无人驾驶网约车里程单价只有普通网约车的3/4,算上平台优惠后甚至只有后者的1/2.而且机器不会因为路途短就嫌弃拒载,不敢坐地起价,也不会因为堵车骂骂咧咧,还不会因为抠门拒绝开空调。

  反对无人化的网友,理由也很充分——人要吃饭!

  近几年海量的劳动力涌入网约车和出租车行业,现在全国大约有1000万司机。本来就已经卷的要命,现在无人驾驶又来抢饭碗了,当然着急。

  有些网友不开网约车,但是担心同样的抢饭碗也出现在自己的行业,所以站在了司机一边。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反对者已经开始行动了。今年5月武汉有关部门就接到了大量的投诉,说无人网约车妨碍交通,结果是萝卜快跑报警,十几个造谣的黑公关被抓。最近又有不少人以低价搅乱市场的名头去投诉,依然没能撼动萝卜。

  这事还没完,考虑到个别网友情绪非常激动,威胁要在车里XXXX,把萝卜变成第二个联动云,第二轮冲突,没准很快就要到来。

  当高科技跑来抢饭碗,打工人的反抗,真的有用吗?

  也许答案在两百年前就已经有了。

  01 工业革命的另一面

  说起人类科技的腾飞,很多人马上想到工业革命,人类在短短两百多年时间里,就达到了过去上万年都没实现的成就,生产力爆炸式增长,世界各国的教科书上,都把工业革命当做人类的伟大里程碑。

  但很少有人知道,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阵痛。

  如今我们回顾历史,通常将现代化机械纺织机的发明,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从正面角度评价,这些机器可以帮人完成大量的重复工序,不仅节约了时间和劳力,增加了产量,还让产品更加标准化。

  但反过来说,纺织机出现,让手艺不再是工人的必要技能,随便找个小工,花一两天培训下如何操作纺织机,就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纺织品。没手艺的小工工资低,有手艺的熟练工要价高,你是老板你怎么选?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另一个伟大成就,就是蒸汽机,后来老板们又用这玩意给纺织机提供动力,连小工都不需要那么多了。

动力纺织机现代复原版

  机器抢饭碗,引发了众多纺织工人的不满。

  相传在1779年,一名叫内德·卢德的英国年轻纺织学徒,因为失去工作,怒砸了厂子里两台的两台织布机。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卢德这个名字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来到1810年,彼时的英国,深陷拿破仑战争的泥潭,不仅在军费上开支巨大,进出口也受到严重的影响,经济越来越困难。

  工厂主为了保住利润,开始疯狂降本增效,不仅引进更多的机器来取代工人,实现大规模裁员,那些留下的工人也普遍降薪

  工人们积攒依旧的怒火,一下子被引爆了。他们把当年怒砸纺织机的卢德给“请”了出来,封他为名义上的将军,然后以卢德将军的名义给老板写信,要求老板停止引入机器,保证岗位数量,提供工人待遇,否则就予以惩罚。

  对于这种威胁,工厂主们一开始就当它是个屁放了。但工人很快把宣言变成现实,1811年3月11日,英国诺丁汉发生了第一场大规模破坏行动,工人们在夜晚举着火把集合,拿着刀枪棍棒冲进当地最大的纺织厂,把63台纺织机付之一炬。

  这样的场景,此后的每一晚都在上演,工人们甚至不再满足于密谋,他们聚集在郊外,大声讨论着今天去打砸哪个工厂,讨论出来之后就蒙上面罩,马上就干。

  3个星期内,诺丁汉200多个工厂被不同程度破坏。

  类似的破坏运动,还迅速蔓延到了诺丁汉旁边的兰开夏、约克,就连伦敦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工人们大声唱着自己编的《卢德之歌》,变成了席卷街道的洪流。

  这些对机器和老板宣战的工人,被后世称为“卢德分子”

  02 血腥升级

  工厂主也尝试过反击,他们对参与破坏的工人发布悬赏,但收效甚微,他们花钱雇佣安保,也难顶人数更多的卢德分子。

  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他们开始使用更具威慑力的武器,火枪,英国政府也响应这些老板的的请求,把大批全副武装的警察派到工厂守夜,冲突升级在所难免。

  1811年11月,几十名卢德分子袭击了一家家具工厂,警卫早有准备,开枪击中了其中一人,这个年轻的卢德分子很快不治身亡,他死前高喊,“继续下去,我勇敢的朋友们”。随后更多卢德分子来到家具厂,在激烈的枪战后制服了所有守卫,然后将工厂彻底焚毁。

  1812年4月,上百名卢德分子冲进了约克郡一家羊毛工厂,工厂守卫森严,他们强攻20多分钟都未能攻破,反倒是英军的巡逻队及时赶来抓人,在冲突中,两个卢德分子被枪杀。

  此后冲突不断螺旋升级,1812年,英国议会通过《机器破坏法》,将“损毁机器”列为重罪,可以判处流放乃至死刑。随后他们公开审判了几十名被捕的卢德分子,并当众绞死了其中的几个带头者。

  与此同时,被激怒的卢德分子,也越来越热衷于使用暴力,他们开始埋伏死硬派工厂主,直接把人打成马蜂窝,卢德分子还给法官、政府官员下达死亡通牒,逼他们释放被捕的卢德分子。

  卢德分子枪杀工厂主

  在这种血腥斗争中,工厂的保安只能被动挨打,而英国警察疲于奔命,集中力气管诺丁汉这片吧,曼彻斯特和伦敦又闹起来,回过头来管伦敦,别的地方又狼烟四起。

  搞到最后,卢德分子越抓越多,越杀越多,并且控制了英国半数的纺织工厂,其余类型的工厂不计其数,几乎掐断了英国的经济命脉。

  03 重拳出击

  局势久拖未决,国内动荡不安,英国高层认为不能再这样长期耗下去,终于决定重拳出击

  英国紧急抽调了12000到14000名士兵前往诺丁汉这个风暴中心,对卢德分子进行大规模镇压。这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镇暴行动,其军队规模,甚至超过当时惠灵顿公爵带去跟拿破仑作战的士兵人数。

  卢德分子缺乏先进的武器,也没有像样的训练,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统一的调度领导,各大城市的卢德分子大多各自为战。面对真正训练有素的部队,很难撑下去,所以军队大规模介入后,破坏行动很快减少。

  之后就是对局的垃圾时间,只剩下少数卢德分子还在坚持斗争,零零散散的破坏,一直持续到1817年。

  1817年的波特尼克事件,通常被视为卢德分子的最后一战,80多个工人试图武力攻占波特尼克这个小镇,最后被军队击败,3人绞刑,11人无期徒刑。

  在此之后,卢德分子逐渐销声匿迹,卢德运动也宣告失败,成为了工业革命的一段不起眼插曲。

  直到最后,英军也没有抓到那位作为领袖的卢德将军,历史学家通常认为,此人根本不存在,他只是工人们脑补出来的精神象征而已。

  有意思的是,很多学者认为,卢德运动的失败,似乎与现代足球的崛起有一定关系。

  过去英国的工人阶级常常靠酗酒、赌博、打架,或者观看斗鸡斗牛,为压抑又贫穷的生活找到一个宣泄口。当高效的机器取代了锻炼多年的手艺,倍感失落的工人,找到了新的宣泄方式来发挥自己的技巧——足球。

  他们在泥地里疯狂追逐着皮球,没有裁判,没有规则,也没有人数限制,只有疯狂。几百号人尽情奔跑对抗,发泄着心中不满。

  19世纪中叶,在卢德运动的中心之一约克郡,诞生了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它是现存最古老的足球俱乐部,不久之后,运动的发源地诺丁汉,也诞生了著名的诺丁汉森林俱乐部。得益于工人阶级的参与,英国很快成为了足球大国,英超至今是最有竞争力的联赛之一。

  这也是每逢大赛,总有一群英格兰球迷高喊“让足球回家”口号的由来。

  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早期成员合影

  04 是先驱?还是笑话?

  踢球,很欢乐,但这并不能改写卢德运动失败的事实,也无法阻止卢德分子成为后人的笑话。

  在大规模暴动告一段落后,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缓和矛盾,包括赦免部分领头的卢德分子;解除设立工会的禁令;提高工人待遇等等……但唯独没有限制机器继续向自动化发展,工厂还是不断引进更高效的机器来替代人力。

  在卢德运动中,担任议员的大诗人拜伦非常同情工人,他认为英国应该保障工人的生计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让人闭嘴,为此极力阻止《机器破坏法》通过,得罪了一众贵族。

  讽刺的是,拜伦的女儿,英国著名数学家埃达,却跟父亲的意愿完全“反着来”。

  埃达对于当时刚刚兴起的手摇式计算器差分机非常感兴趣,她深入研究之后,认为这个东西不仅仅可以用来算数,只要在里面设置足够多的规则,并且将文字、指令等等信息转换成机器可以计算的符号,那么它就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比如说指挥织布机自动织出复杂的花纹。

  基于这个念头,埃达为手摇计算器写了一套复杂的算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程序”,她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程序员。

  计算机、算法、程序、自动化……后面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这些科技在过去两百年间取代的人力,多到难以统计。

  如果拜伦知道这一切的源头是他的女儿,会是什么想法?

  如果他全力阻止的话,可能这位大诗人就要变成小丑了。当人们享受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带来的巨大成果后,卢德运动也逐渐成为了历史笑话,西方人常常使用“卢德分子”来比喻那些厌恶新技术、害怕做出改变的保守人士,是正儿八经的贬义词。

  即便是崛起于工人阶层的足球运动,现在也常常用这个词来羞辱那些排斥新规则、新技术的球迷。比如说近几年引入的VAR视频助理裁判,就被一切人斥责为“打乱节奏,影响戏剧性”,支持VAR的人则将前者称作足球卢德分子。

  国外有个科学基金会,还特意设立了卢德奖,每年评选出阻碍科技发展的人或者行为。

  2015年的卢德奖,“人工智能引发世界末日”这种论调喜获提名,虽然颁奖者没有直接点名,但马斯克和盖茨不久前才发表了类似的言论,很显然这奖是奔着他们去的。

  05 人人都是卢德分子?

  当年埃达写出第一份计算机程序时,就有人向她提出过疑问,当计算机足够聪明,是否会取代人,抢走我们的饭碗。

  埃达当时是这样认为的:“分析机不是用来创作的,只要我们知道怎么下指令,它就知道怎么做,它能依规则分析,但无法预测分析关系或真理。

  站在人工智能大爆发的今天来看,我们能感觉到,哪怕是有远见的科学家,也不能准确判断科技的发展。那么反过来说,嘲笑卢德分子的人,也不知道哪一天机器会抢走自己的工作。

  1900年时,农业是美国最大的就业池,41%的美国人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大型农机的推广普及,无数农民失去工作,跑到城市街头露宿,但这依然没能阻止机械化进程。到了2000年,农业人口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

  20世纪60年代,银行业就开始采用ATM机提供服务,引发了银行柜员的强烈不满,但争端持续十余年后,ATM还是大规模普及了。这让各行各业都大受启发,纷纷引入更多的自动化机器,自助结账通道取代了海量的收银员;自动闸机取代了大量的检票员。

  2023年5月,人类历史上首次针对AI的大规模罢工来了。

  好莱坞的剧作家们高举标语,围堵奈飞、派拉蒙等影视公司,要求巨头们停止使用生成式AI来写剧本,认为这是在贬低创作的价值,抹杀人的存在。影视公司的反击措施是,立即向AI供应商发问:“如果大规模罢工到来,AI能不能马上投入实战?”,显然不打算让步。

  根据民意机构的调查,目前有79%的美国雇员,担心AI的加入会导致自己的工资降低,45%的美国人,害怕自己的岗位被AI替代,两百年前怒砸织布机的场景,没准会在这个时代再次上演。

  在机器没有威胁到自己的时候,人人都嘲笑卢德分子,但是当高科技真的跟自己卷起来,人人都可能成为卢德分子。

  06 何去何从?

  1817年,英军没有抓到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卢德,这个幽灵般的领袖,在过去两百年里持续活跃于打工人的脑海,不断驱使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反对科技。

  随着科技愈发强大,未来,这种反抗也许会变得更激烈。

  很多乐观的学者认为,反抗是没有必要的,应该从人类进步的大局看待问题。

  科技降低了产品价格,让消费者购买力增强,也并且让企业降本增效,有余力投资其它产业,反而能产生更多岗位,更何况,科技的进步还是需要人去干预和推动。这就好像自动化削减了大量的工人岗位,却创造了全新的岗位,程序员。

  而悲观者认为,下岗的人往往不符合新岗位的需求,就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不可能瞬间切换成码农,在这轮人工智能革命之中,哪怕十年前毕业的熟悉逻辑编程的码农,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大模型训练所需的数学基础和平台工具,因此新技术带来的失业无法避免,是不能忽视的时代阵痛。

  而且退一步说,企业花钱雇用员工是购买劳动力,员工拿了工资去消费,只是附带的结果。当AI或机器人足够强大时,企业不必再花钱雇用员工,也找到能继续生产或提供服务,原本用于支付工资的支出,变成了AI的运营费用以及能源费、原物料等成本。在极端状况下,自动化的工厂之间可以彼此供应和消费,市场就会变成企业主+股东+能源商+机器人厂商之间的经济循环,劳工阶级不再是循环的参与者,失去价值,最终一无所有。

  哪种说法对呢?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是,科技的车轮滚滚前进,不以打工人的意志为转移,想拿破坏或者拒绝合作作为反抗手段,效果会非常有限。

  生命总会找到出路,只是又有谁记得那绝望中的哀嚎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