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首页 > 滚动 >

AI热浪持续:人形机器人缘何站上风口 大模型又将卷向何方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07-12 15:23:28

  大模型要“卷”向何方?比ChatGPT更火的,为什么是人形机器人?AI治理为何会摆在越发重要的位置?

  这些话题在上周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简称WAIC)上,被广泛热议。回顾2024WAIC,很多人认为这是最火热的一届。开展当天接近40度的高温,难阻参会者热情。从各地赶来的观众凭128元买来的门票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排起长龙,还有个别黄牛穿梭在人潮里询问——“还要票吗?”

  展馆内,首发首秀的展品创下历届之最。在5.2万平方米的展馆里,500多家参展企业纷纷秀出“看家本领”:展品数量超1500项,其中18台人形机器人矩阵亮相、特斯拉的赛博越野车、3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镇馆之宝”,颇为吸睛。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6日下午2点,大会线下参观人数突破30万人次,全网流量突破19亿,比上届增长90%,均创历史新高。

  在一片热闹之中,其实也不乏缺憾之处。WAIC开幕前夕,有外媒报道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将延续与这一科技盛会的深厚渊源,以线上的形式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这一消息点燃了很多科技爱好者的热情,但最终马斯克缺席。好不容易派来的“代表”——特斯拉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也被封存在展示箱中,仅供观赏。

  不仅马斯克没来,全球知名AI公司如OpenAI、DeepMind、Meta、苹果、英伟达等,也未组团来“秀肌肉”。微软、谷歌、亚马逊云科技倒是来了,可惜没展出最硬核的AI产品。

  虽说有遗憾,但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仍有其意义。超500家企业携最新科技成果参展,上百场论坛集结200多位大咖嘉宾共话AI融合创新、安全与治理——毫无疑问,WAIC是透视AI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人形机器人站C

  人形机器人的赛道有多火?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的规模。来自赛迪顾问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指出,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未来功能型整机将逐步占据主流、发展潜力巨大。

  人形机器人站上风口,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级,备受产业瞩目。在今年的WAIC上,人形机器人同样是关注焦点,讨论热度完全不输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

  7月4日-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世博展览馆同步举行。今年WAIC首次采用售票的形式,其中展会门票128元,个别论坛门票售价300/500元。

  4日上午开幕式结束后,世博展览馆于中午1点许正式对外开放。顶着逼近40度的高温,人们在展馆外排起长队进场。南都记者随人流走到入口检票处,一路上遇到至少三四名黄牛小声地询问:“还要票吗?”而另一边,展会志愿者拿起喇叭循环播放:“请在正规渠道购票。”有WAIC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今年大会首次尝试对外售票,没想到“一票难求”。

“十八大金刚”矩阵亮相,人形机器在WAIC大放异彩。南都记者李玲/摄

  步入展馆,率先看到的是由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大金刚”,它们依次排开亮相,引得无数人驻足围观。站在南都记者身旁的一名小朋友凑上前,指着一台拥有仿真人脸的机器人,惊喜地向身边的妈妈说道:“看,它的眼睛会动”。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18台人形机器人产品,出自中电科、达闼、傅利叶、钛虎、星动纪元、卓益得、开普勒、宇树等多家的机器人公司。在今年WAIC上,多个机器人产品系首次正式亮相,其中包括中国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它的身高185厘米,体重80千克,全身有43个自由度,支持多模态机动、感知、交互和操控,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自主研发。

  达闼机器人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XR4也是首次亮相,并限量销售一百台,售价39.9万元。达闼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XR4主要面向教育科研场景,由于当前并未将其作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推出,因此采取了限购措施。

  算得上WAIC常客的马斯克,今年并未如传闻所言现身大会。此前他曾四次参加WAIC,2019年亲临现场与阿里创始人马云有过一次出圈的“双马对话”,2023年则以视频的形式在开幕式上发言,并表示期待下一届能够线下参会。虽然老板没来,但二代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在WAIC首次公开亮相,特斯拉称此次展出将“见证人形机器人的再进化”。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二代。南都记者杨柳/摄

  相比一代产品,Optimus行走速度提升了30%,重量减轻了10公斤,也配备了全新的双手,能够抓握更重的物体并进行精细操作。根据今年5月特斯拉公布的一段视频,Optimus已经进厂打工,可执行分拣电池并插入托盘等任务,甚至还能在工作中自行纠错。

  马斯克曾表示,预计明年开始将有超过1000个或者几千个Optimus机器人在特斯拉工作。一旦实用性得到验证,将开启对外销售。

  不过可惜的是,在WAIC期间,Optimus更多的时候仅被封存在展示箱中,并未进入开机状态。

  走入展区还可看到,充当搬水工的四足机器人,打滚后可灵巧翻身的机器狗,会做手术、能冲咖啡和干家务的各类机器人,各显神通;但如果仔细对比,大概又会发现这些机器人在外观、用途等方面存在同质化,有时可能也没有想象中那样“聪明听话”。

  一段WAIC媒体直播的视频片段显示,主持人邀请两位专家在开启对话前,先看一段机器人跳芭蕾舞的表演,结果她现场一连问了7次,也没能成功。过程中,只见主持人不停地询问、下指令,而连续被打断话的机器人回答:“艾玛又咋滴”“抱歉,作为机器人我不会跳舞……”

  可以看到,从实验室走出到Demo样机展示,人形机器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要实现量产和大规模应用,最终走进普通家庭,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大模型“卷”应用,李彦宏:不卷一文不值

  与人形机器人一样,大模型也是AI产业的话题中心。

  中国信通院日前发布的《2024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提速。截至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共有1328个,美国占44%为最多,中国占比36%。

  今年WAIC大会上,很多中国大模型玩家都来了。来自WAIC官方数据显示,去年有30多款大模型集结亮相,今年展出的大模型数量及其应用则达到了100余款。

  如果说去年WAIC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大模型技术本身的突破,那么今年产业界讨论的话题则更落地,聚焦在推动大模型商业化应用等问题。在持续“狂飙”一年多,历经“百模大战”后,中国大模型的角逐已然步入下半场。

李彦宏在2024WAIC产业发展主论坛上发表演讲。 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4日的产业发展主论坛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演讲中提到,很多公司把关注点放在基础模型上,一天到晚跑分、刷榜,声称超越GPT-4了,但Open AI紧接着推出Sora、GPT-4o。“今天这个震撼发布,明天那个史诗级更新,但是我要问:应用在哪里?谁从中获益了?”

  “没有应用,光有一个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一文不值。”李彦宏说,此前“百模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算力资源浪费,呼吁行业“卷模型不如卷应用”。

  南都记者注意到,抓住WAIC这一绝佳展示窗口,国内大模型玩家们集体“秀”出了最新落地成果。梳理大模型的落地路径,“智能体”是被不少业内人士看好的一个AI应用方向,各类AI助手工具百花齐放。

  今年WAIC大会上,蚂蚁集团首发了支付宝智能助理,能听从用户指令实现超8000项数字生活服务;百川智能首次对外展出的AI健康顾问,预计年内正式发布;阿里云带来的AI编程助手“通义灵码”,下载量超350万,每日辅助开发者生成代码超3000万次。

  今年2月Sora的重磅发布,点燃了AI视频生成赛道的一把火。这波热度也持续到WAIC上,其间快手宣布“可灵”大模型迎来升级,推出更清晰的高画质版;商汤展示了可控人物视频生成大模型Vimi,能稳定生成长达一分钟的单镜头人物类视频……在一场专门探讨视频生成前沿技术的论坛上,有从业者表示,“让视频编辑像PPT操作一样简单。”

  在大模型落地路径选择上,做B端还是C端,也是业内争论的焦点。一方认为,B端商业化更好突破,并将医疗、教育、政务等作为重点发力领域;另一方则坚称不做赔钱的B端,但面向C端消费侧,至今仍未有超级应用出现。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AI是一门“烧钱”生意,但实际经济回报存疑,有报道称市场对科技股的耐心正在一点点消失。高盛此前的一份报告认为,AI技术的发展可能不会像预期的那样迅速,且其成本效益比可能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有吸引力。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5日上午,南都记者在世博展览馆遇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他认为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才刚刚开始,它与智能驾驶等领域融合,仍有很大的产业想象空间,建议企业找准创新点、瞄准细分赛道发力,而不是跟风式地搞重复建设。

  对科技公司而言,AI发展势不可挡,尽管还在“烧钱”支出,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过程。“如果现在不投入,等到大模型技术成熟,用户量和用户接受度也稳定了,那时再发力——对不起,你已经没有坐上牌桌的机会了。”学而思教育集团CTO田密说。

  “我们应该把大模型看得更‘大’一点。它不只是具体的应用,而是一波类似于互联网、芯片级别的浪潮。”面壁智能首席科学家刘知远对南都记者表示,当前大模型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技术发展也远没有“收敛”——“你得先有更强的技术能力,才能赶上这波大模型的发展浪潮。”

  AI治理与发展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AI技术日新月异,产业角逐的风口也在不断变化,而发展与安全是“一体两翼”,二者如何统筹兼顾是永恒的话题。特别是随着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AI治理的话题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024WAIC首次冠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之名。南都记者李玲/摄

  如果要说今年WAIC与往年最明显的不同,那应该是体现在名字上——大会首次冠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之名。南都记者还注意到,在WAIC的多家部委级主办单位中,今年新增了外交部,并被排在首位。

  7月2日,在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毛宁表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年大会的主题“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期待各方在上海充分交流看法、凝聚共识,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在今年WAIC的论坛设置上,与AI安全和治理相关的议题含量明显增加。仅从各论坛名称看,回顾去年WAIC大会,专门探讨AI治理的论坛大概就两三场——其中包括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人工智能创新与治理”分论坛,当时会上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薛澜、周伯文等大咖参会。

  而今年至少6场论坛的名称与安全、伦理治理相关,包括全球治理主论坛,以及分为上下午两场、需要付费才能参会的前沿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论坛等。还有其他分论坛,尽管名字不突出“安全”或“治理”,但嘉宾的发言内容大多也有所涉及。

  或许是因为论坛太多,AI治理的话题过热,一些嘉宾在三天的会期里赶着不同场次发言。那么关于AI治理,大咖怎么说?南都记者发现,基于不同背景和利益诉求,参会者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AI治理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和考虑。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很多人强调该重视AI带来的风险了。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在分享中提到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是2022年的十倍以上,这意味着生成式的人工智能发展把这项风险带向了社会各个领域,并且在各国之间反复出现。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惠妍讲席教授周伯文认为,公众对AI风险的担忧,首先是数据泄露、数据滥用以及版权争议;其次是恶意使用AI带来的深度伪造、虚假信息等使用风险;此外AI还可能诱发偏见、歧视等伦理问题,并且对就业市场等带来系统性挑战。

  “AI风险有的已经出现,但更多是潜在防范。”但周伯文发现,当前对AI安全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对AI性能的投入。现在世界上只有1%的(资源)投入在对齐或者安全考量上。这种失衡导致AI的发展是跛脚的,为此需要找到AI安全优先,但又能保证AI性能长期发展的技术体系。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认为,当前,AI的治理与发展已经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尤其是生成式AI所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必须意识到AI治理也面临着空前挑战。其中一个挑战便是AI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监管制度的制定速度,首当其冲的将是发展与治理的平衡问题。

  图灵奖得主、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MILA)科学主任Yoshua Bengio认为,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必须要了解人工智能的风险以及是否有能力进行管理。对于AI快速指数级的变化,也需要开始提升准备程度,包括了解风险阈值、预警,并达成相关的国际协议等。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联通、知识技能、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挑战,AI发展正在加剧全球数字鸿沟。如何弥合这一鸿沟,让更多人共享智能红利,同样是当前AI全球治理的焦点议题。

  当地时间7月1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包括美国在内的140多国参与联署。今年2024WAIC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这份宣言强调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要性,同时确保其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类社会发展。

  7月4日,2024WAIC开幕式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正式发布。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从长远看,AI安全治理不是缝缝补补。”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认为,AI治理的当务之急在于发展AI对齐与相应的评估方法,同时构建AI安全系统的基础研究,对超大型大模型的治理需要尽快研发出规范。此外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AI治理框架——包括建立AI大模型的分级体系、建立ID的实体映射、实现全产业链监控AI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