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拼音yǔ yù yú,注音ㄩˇ ㄩˋ ㄩˊ,汉字。部首一部,总笔画3画,单一结构。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中文名:与
注音:ㄩˇ 又 ㄩˋ 又 ㄩˊ
部首:一
总笔画数:3
仓颉:YSM
繁体字:與
本义:赐予
汉字类型:多音字
外文名:and; with; to; for; give, grant
拼音:yǔ 又 yù 又 yú
部外笔画:2
五笔:GNGD
郑码:AZA
属性:汉字
词性:动词、介词、名词、连词
与详细字义
与
yǔ
〈动〉
1.(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4.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西汉·司马迁《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出处宋·张载《西铭》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与城为殉。——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与 yú
1.与 yú
2.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其可怪也欤?——《师说》
与yǔ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
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