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24小时 >

首页 > 24小时 >

陈晓旭介绍(陈晓旭人物生平)

来源: 时间:2023-06-26 13:50:25

  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2007年5月13日),生于辽宁鞍山,中国内地女演员、商人、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 1982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家风》,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后来因在1987年版《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一角而深受观众喜爱。1991年,离开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而下海创业;同年,加盟长城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并担任制作总部经理。1996年、1998年分別创建北京世邦联合广告有限公司和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曾获评“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并入选《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于2007年正式出家,后因乳腺癌去世。

  中文名:陈晓旭

  别名:晓旭、妙真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5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2007年5月13日

  性别:女

  职业:演员

  主要荣誉:2005年被《世界经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称号2018年入选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2004年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国籍:中国

  星座:天蝎座

  血型:O型

  出生地:辽宁省鞍山市

  代表作品:红楼梦、家春秋、我是一朵柳絮、家风、梦里三年

  陈晓旭人物生平

  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就读于鞍山市铁东区胜利小学和鞍山市铁东区第十五中学。

  父母均在鞍山京剧团任职,父亲任导演,母亲任学员班教师,父母希望晓旭能女承父业,可她不喜欢京剧,却醉心于芭蕾。10岁的时候,她拥有了一双红舞鞋,开始学习芭蕾。那时,她常常在全校乃至全市的舞台上演出著名舞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

  70年代中期,中国大多数人基本保持相同的发式和着装。但她一直想与众不同,喜欢漂亮的东西,即使同样的辫子,也要辫得别出心裁。

  当时,学生要经常到工厂、农场体验劳动。由于母亲的宠爱,常常随顺她的小诡计,使她可以逃避劳动去学心爱的舞蹈,以至学校的人都认为她娇气。但是她学习芭蕾非常用功,十二岁时就已经可以做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但在晓旭通过了所有的芭蕾考核后,一纸政审鉴定击碎了她的芭蕾梦。她落选了,因为芭蕾舞团对她的评语上写着:“这是资本主义的苗子”,老师最终选择了其他女孩。晓旭后来回忆时说:“现在回头看,我非常感恩这位写评语的老师。她是第一个教我审视自己的人,如果没有那一次的挫折,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陈晓旭1978年进入鞍山杂技团,开始了每天艰苦练功的生活,并任报幕员,半年后转入鞍山话剧团,但每天只能打打下手,演一些小配角,算个学员。

  晓旭自幼喜爱读书,三岁时,父母便开始教她读古诗。12岁时,她放弃了舞蹈,却迷上了书本,开始在日记中写诗,尽管她只有十几岁,却满纸悲天悯人的惆怅。母亲见她当时的情况,给她办了一个图书证,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阅读。当时最喜欢的书是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此后便开始在杂志《青年诗人》上发表自己的诗,14岁时发表的第一首诗作是《我是一朵柳絮》,那时的她从未谈过恋爱,却写了许多爱情诗。诗人气质也是后来王扶林导演选择她出演林黛玉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从商公司名:北京世邦广告有限公司

  1983年,筹备多时的《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演员。从小喜爱读书的陈晓旭从《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屿处拿到一本杂志,上面有一则消息是“如何选择宝黛钗?”,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宝、黛、钗、凤的扮演者要从普通的男孩女孩里挑选。晓旭当时还在鞍山市话剧团当学员,别人觉得她跟林黛玉比较接近,鼓励她去试试,但她当时特别没有自信,以为这么大一个巨著肯定会选名演员,唯一的信心就是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读《红楼梦》,而且喜欢把林黛玉的诗都记在笔记本上,自己也会写诗。后来在男友毕彦君(后来成为陈晓旭的第一任丈夫)的鼓励下,给导演王扶林寄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自荐信,把对林黛玉的理解写了好长好长几页纸,同时寄去的还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是她14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希望能饰演林黛玉这个重要角色。

  寄信时并没抱太大希望,但一周之后,导演王扶林亲自给她回信,希望她去北京面试,晓旭感到非常意外。她请了三天假,偷偷跑到北京面试,那天下着大雨,挺狼狈的样子去见了王导,回答几百个问题,虽然回答得很肤浅,但走的时候她心里还是比较有底,因为王导叫她把票根留好,说不定还可以报销。这让晓旭有了很大的信心。

  但在等待了一年之后,第二年的春天,晓旭才接到通知她参加《红楼梦》剧组在圆明园开设的演员培训班。她当时就是想演林黛玉,而其它的角色没有那么让她觉得向往。她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红楼梦》剧组为期三个月的第一期演员培训班结束之后,导演王扶林认为林黛玉这个角色应该有诗人的气质,而陈晓旭在这点上比较贴近,综合素质也是最好的,所以最终获得了肯定,出演林黛玉。

  对能够出演林黛玉,陈晓旭认为“我不觉得我能演林黛玉是因为我长得美,或是演技好,只是我的性格和气质与她很像”。2001年陈晓旭和王扶林导演在北大的讲座中说:“也许我在长相、在表演,或其他单方面不如别人(黛玉候选人),但是在综合素质上,我觉得我是最适合的,演黛玉是为了人生追求,完成一种使命似的宿愿,不是仅仅一个角色追求,除黛玉外无二人选”。

  电视剧《红楼梦》自1984年开机,经过三年的艰苦拍摄,到1987年结束。三年的红楼生活,是晓旭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很多事情给她烙印很深,进去的时候是十八岁,整整三四年的时间是一个人人生中成长最重要的阶段,等于上了一个红楼大学,听到很多红学家的讲课,学棋书画的陶冶,对她的个人气质和今后的人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红楼姐妹的情谊如同大学的室友,若干年后那依旧是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陈晓旭1987年的回忆长文《梦里三年》中说:“我拥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最美的一个是从这里开始的……”,“女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凑在一起,谈论着过去和将来。她们已不是当年的丑小鸭了,三年的磨练使她们成熟而自信。她们正满怀壮激向往着更广阔的天地。但愿沧桑的人世不要磨灭了她们从前的一份纯真。我多么留恋那四月的圆明园呵!留恋那盛开的桃花,那条蜿蜒的小路,那些为选择一个理想角色而苦恼的女孩子。那里洒满了我芬芳的回忆,那里珍藏着我最美丽的梦想,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春天呵!一梦醒来已经三年了。别了,同舟共济的朋友!别了,相恋三年的《红楼梦》!别了,这段终生难忘的时光!不要强咽那杯惜别的苦酒,不要把离愁写在你紧蹙的眉头,不要开口,让我把你最后的微笑印在心上,然后,在心里道一声珍重。这就够了,这就足够了。”2003年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时,陈晓旭说:“我还是喜欢他们说我是林黛玉,因为我觉得给我最美好的印象和最美好的回忆的,就是《红楼梦》的林黛玉,《红楼梦》的那段经历。”

  电视剧《红楼梦》于1987年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开始热播,这也使得才21岁的陈晓旭一夜成名。当时对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形象褒贬不一,学术界的评价似乎不高,批评的声音大于肯定的意见。直到电影《红楼梦》放映之后,两相比较见出高下,学术界和舆论界对电视剧《红楼梦》才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陈晓旭在1990年《当代电视》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坦率地说,我不能够对我所扮演的林黛玉做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因为观众在收看我的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相当高意境的与相当高审美价值的人物的理解,不能不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欣赏品味而有所差异。记得当时有几种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禺先生说:‘从梅兰芳到现在,我看过十几个黛玉,以这个为最好。’一位专家说:‘林黛玉是江南女子,为什么要到鞍山去找演员,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一个女学生说:‘我就是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有个性,从不溜须拍马。’一位工人观众说:‘我不喜欢林黛玉,小肚鸡肠,酸溜溜的。’你看,这不是修养、品味上的差异吗?”,评价电影《红楼梦》时说“至于哪一个《红楼梦》更象《红楼梦》,哪一个林黛玉更象林黛玉,我们似乎无须争论,相信时间和观众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红楼梦》播出之后,她出演了电视剧《家春秋》中的梅表姐一角,但这个角色给观众的印象始终是林黛玉的感觉,林黛玉的影子深深的印在了陈晓旭身上。她在2004年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说“事实证明,‘林黛玉’已成为我演艺途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在此之后,是我生命中的苍茫时刻。虽然我是众人眼中的明星,但没有导演敢请我演其他角色。陈晓旭的名字被林黛玉取代了。”

  2003年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时,陈晓旭说:“《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又关上了一扇窗,我无法进入,只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红楼梦》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大千世界,让后又向我把这个门关上了,我不能在演艺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但我还不想放弃这个精彩的世界,所以我只好自己重新走另外一条路。但当我选择这条路的时候,需要勇气,就是并不知道它会,远方的风景是什么样的,是险恶还是美丽。”

  随后三年的时间,她一直在北京漂泊,多次面临搬家的窘境,直到1991年开始了新的创业,开始投身商界。2006年在北大演讲中,在谈及为何弃演从商时说,她是个理性的人,不合适做演员,没有演员的激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