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24小时 >

首页 > 24小时 >

鄱阳湖介绍(鄱阳湖形成演变)

来源: 时间:2023-06-23 12:26:01

  鄱阳湖,又名彭蠡(pénɡlǐ)泽、彭蠡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在湖口注入长江。位于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9′-116°46′、北纬28°24′-29°46′。湖区南北长173千米,东西平均宽16.9千米,湖岸线总长约1200千米。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有11个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9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从历史文献、考古遗址和新构造运动情况的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出,历史时期的鄱阳湖,曾经历着沧桑巨变。鄱阳湖是一个浅水湖泊,地势平坦,微地形复杂。湖区南起三阳,北至湖口,西到吴城,东抵鄱阳。湖盆由河道、碟形湖、圩堤、岛屿、洲滩、汊港组成,周边东北部为丘陵,其余为滨湖平原和低丘岗地。 2002年10月30日,鄱阳湖代表中国湖泊加入了“世界生命湖泊网”。

  中文名称:鄱阳湖

  所属国家:中国

  省份:江西省

  最大容积:约260亿立方米

  最小面积:526平方公里

  高水位:20米

  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

  属性: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气候特征: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大风多、冬冷夏热、降水相对较少

  代表景点:胡耀邦陵园、古鄡阳城址、老爷庙

  景区类型:淡水湖

  地理位置:江西省北部

  最大面积:3,150平方公里

  最小容积:9亿立方米

  平水位:14~15米

  低水位:12米

  作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

  鄱阳湖形成演变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这里下陷成为盆地,盆地范围广及今江西北部、湖北黄梅地区和安徽宿松、望江一带。至1万年前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时,断块上升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而盆地内则河道纵横,池塘密布。此后由于冰后期的海侵,整个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并成为长江的宽阔河段。((尚书·禹贡》已记有“彭蠡”,《汉书》则记为“彭泽”。三国时,彭泽分为南北两湖,长江从两湖之间的地峡上流过。后北湖演化为鄂皖交界的龙感湖、安徽境内的大官湖和泊湖。南湖则逐渐南侵,至南朝时湖水直抵新建樵舍附近,使汉初设置的鄡阳县大部分和海昏县一部分被淹没,民间有“沉海昏,起吴城”之说。隋时因湖水逼近鄱阳山(原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后因地名鄱阳而称鄱阳山。据考,它位于鄱阳县西北的湖中,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未找到此山)而名鄱阳湖。自唐初至明初,湖水逐渐北撤,明清时又南侵。此时湖形似葫芦,北段别称落星湖(因入们以为湖中一小岛是陨星而名)、左蠡湖;南段别称官亭湖(据说因庐山脚下有一官亭庙而名)、族亭湖。近代,由于淤积和围垦等原因,湖面日益缩小,到20世纪末,湖形已不象葫芦,而象一只昂首欲飞的天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