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又称揖礼,是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 不同的作揖手势代表不同的含义,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等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手势的含义则相反。
中文名:作揖
反切:作:则落切;揖:伊入切
起源:周代以前
外文名:make a bow with hands folded in front
适用场合:见面、道别、祝福
别称:揖礼
作揖词语释义
拼音:zuò yī
解释:古代汉族传统相见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作揖与拱手、抱拳等意思相近。作揖比较正式,礼仪更隆重。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语化和随意化,比如拱手相让、抱拳示好等等。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金老)只得作揖别了。”
《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贾大少)说着,便作揖下去。 黄胖姑 连连还礼。”
艾芜《我的青年时代》二一:“在山顶上看见下边的村子,笼着过新年的氛围……有穿新衣的男子,恭恭敬敬地跟遇见的人作揖(古代的一种表示敬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