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24小时 >

首页 > 24小时 >

黄山介绍(黄山建制沿革)

来源: 时间:2023-06-11 15:30:47

  黄山,别名:徽州、新安。其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交界;东南与浙江省开化、淳安县、杭州市临安区为邻;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的绩溪、旌德、泾县接壤;西北与池州市的石台、青阳、东至县毗邻。黄山市隶属于安徽省辖地级市,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黄山市下辖3个区、4个县。黄山市境内的黄山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世界文化遗产。截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3.2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57.4亿元。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以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黄山市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较高。 截至2021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3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12所,普通高中20所,普通初中92所,小学129所,幼儿园225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108个。 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1959年至1975年,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先后发现8座土墩墓,出土一批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时期。 黄山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意义非凡,黄山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嫁、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黄山民俗文化展示了黄山人民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中文名:黄山

  外文名:Huangshan

  别名:徽州、新安

  地区生产总值:957.4亿元(2021年)

  人均生产总值:71928元(2021年)

  政府驻地:屯溪区天都大道1号

  邮政编码:245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徽语、吴语

  历史名人:毕升、戴震、黄宾虹、陶行知

  城市排名:2018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第6名

  坐标:东经117゜02’—118゜55’、北纬29゜24—30゜24’

  市长:孙勇

  面积:9807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户籍人口148.57万人(2021年)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国家/地区: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

  下辖地区:3个区、4个县、58个乡镇、43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56个居委会、691个村民委员会

  电话区号:0559

  著名景点:黄山、太平湖、齐云山、西递宏村、屯溪老街、徽州古城

  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

  火车站:黄山站、黄山北站、歙县北站

  车牌代码:皖J

  行政代码:341000

  市树市花:市树:黄山松;市花:黄山杜鹃

  市委书记:凌云

  主要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

  黄山建制沿革

  黄山市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黄山市一带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那里的先民们已创造原始土著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地域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但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归属,并非实质性的管辖。当时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古越土著的势力范围。

  秦王赵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这一带隶属于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带,设立黝(宋以后称黟)、歙二县,属鄣郡。这是黄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区划建置,距今已有2218年。“黝”、“歙”二县的县名,来自于古越语地名的发音。当时的黝、歙两县辖地很广。歙县地包括歙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绩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黝县地包括黟县、祁门、石台、广德和黄山区的一部分。

  西汉初期,黝、歙二县相继属楚国、荆国、吴国、江都国,后属丹阳郡。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改黝县为广德王国,广德王城在今黟县城东五里。歙县属丹阳郡。第二年废广德王国,复设黝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设广德王国。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贬广德王为公,改黝县为愬虏。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黝、歙二县属东吴领地。当时,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汉人,“依山阻险,不纳王租”,被称为“山越”,势力日益强大,对东吴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主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阳县,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这是黄山市地域州郡一级行政设置的开始,从此这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三国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避吴主孙休名讳,改休阳县为海阳县。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国,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为海宁县。新安郡辖始新、黝、歙、遂安、黎阳、海宁县,郡治在始新县。郡名新安,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并黎阳县入海宁县。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入新安郡,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又析海宁、黝、歙各一部分重设黎阳县。当时这里有两个郡。一个是新设的新宁郡,辖海宁、黝、歙、黎阳县,治所海宁;另一个为新安郡,辖始新、遂安、寿昌、良安县,治所始新。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黝、海宁、始新、遂安、寿昌6县。

  隋朝重新统一中国。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入新安县,隶婺州。改新安郡为歙州,领海宁、黝、歙县,治海宁(一说并黝、歙入海宁,划归婺州)。开皇十一年歙州辖黝、歙、海宁县,治黝县。开皇十八年取“休阳”、“海宁”各一字改海宁县为休宁县,郡治在万岁山(又名万寿山,即今休宁县万安镇东古城岩)。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辖休宁、黝、歙县,郡治休宁县。隋末动乱,大业十二年,歙县人汪华起兵占据歙州及宣、杭、睦、婺、饶共6州,号称吴王。王城即设于休宁万安万岁山,这便是万岁山又称为古城岩的来历。次年迁往歙县乌聊山。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并在歙县设歙州总管,越国公汪华为总管府使,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军事。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平睦州女子陈硕真起义,析歙县地置北野县。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平休宁人洪贞起义,划休宁回玉乡及乐平怀金乡置婺源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辖歙、休宁、黝、北野、婺源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歙州。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平方清起义,析歙、休宁地置归德县,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地置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大历五年,废北野县入歙,废归德县入休宁,歙州辖歙、休宁、黝、绩溪、婺源、祁门县,从此形成延续至清末达1700多年的“一府(州)六县”格局。

  五代十国时期,歙州先后属吴、南唐(江南)。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方腊起义,改歙州为徽州,辖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祁门县,州治歙县。徽州名称的由来,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一说“徽”为美义。其实“徽”字本意为“绳索”、“捆绑”,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动荡”之后,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歙、休宁、黟、绩溪、祁门县和婺源州。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部攻克徽州,改徽州路为兴安府。至正二十四年,又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曾经是朱元璋重要根据地的徽州府直隶中书省。洪武二年,降婺源州为县。洪武八年徽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公元1403)改隶南京(不久改称南直隶)。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徽州府隶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省名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徽宁道、徽宁池太道。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隶安徽布政使。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改属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镇,因清军与太平军在这一带争战激烈,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复归安徽省管辖。

相关文章

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