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重庆地震台
占地面积:5854平方米
建造时间:1943年5月
建筑面积:1341平方米
重庆地震台历史沿革
重庆地震台始建于1943年5月,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我国著名地震学家 李善邦先生来到重庆,在嘉陵江畔的北碚选址,建立地震台。在一无仪器设备,二无相关资料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李先生亲自动手自制了机械式水平向地震仪,全套仪器于1943年在重庆北碚制成。该地震仪只有两个水平向的摆,摆锤重各100公斤,周期4.5秒,静态放大倍数150倍,最初命名为“霓式”地震仪,后改为“I式”地震仪。地震仪制成后立即投入地震观测,并于当年10月起出地震观测报告。参加重庆地震台工作的还有著名地震学家秦馨菱先生和谢毓寿先生。抗战胜利后,重庆地震台仍继续工作了一段时间,1946年5月停止观测。从1943年5月起到1946年5月的3年时间里,重庆地震台曾先后记到成都附近、淮河流域及土耳其等地区的地震共109个,出版单台地震观测报告4期,并与古登堡、ISS、法国斯特拉斯国际地震中心等国外地震机构进行资料交换。
北碚地震台1946年5月18日停测。是年冬该台迁南京,北碚地震台在我国地震观测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价值。历史表明,该台是中国抗战时期的特殊产物,在1943~1945年,不仅是中国人仅有的一个地震台,也是整个亚洲乃至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地震台之一。他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贡献,应得到历史承认和后人的弘扬。同时,证明了北碚台是连接北京鹫峰地震台与南京北极阁地震台、现重庆地震台的纽带。它既是重庆台、鹫峰台的延续,也是北极阁的延伸,他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可以同时进入四川省和重庆市地震科学史,也可以同时溶入中国现代最早的两个地震台的历史。
解放后,我国的地震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快速发展,为适应重庆市地震形势的需要,由重庆市科技局牵头,1974开始在北碚、南山和南温泉选址重建重庆地震台,最后通过测试对比观测,新台址确定在南温泉。该台1975年初开始重建,1976年建成,1977年元月正式投入观测,观测报告从第5期开始,延续了北碚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