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柱,广东地区这样称呼(也有称:阿鲁巴),又被称为树人(北方大部)、锯人(北京)、杆儿人(北京)、砍大树(东北,也称卡大树)、擂角(湖南,也称阿人)、梭(云南)、打桩(江浙)、开了(东北)(东北部分地区也称拉杆)、撞柱子(河南)、杠(河北,山西)、开飞机(安徽、山西)开飞机(山东)朝天杠(江苏徐州),上树(苏北部分地区)、磨杠子(陕西)、兹求(陕西)、操杆子(甘肃)、上杆子(上杠子)、车裂(简称“车)、阿鲁巴(台湾)或Happy Corner(香港),在四川、重庆更被形象称为“撕胩”或“勒胩”(“胩”KA,四声),在香港,台湾则为“阿”。后来又发展出将人抬起在灌木丛上摩擦拖行的变种,在香港称为“剪草”,台湾学生则称之为“草上飞”。
中文名:磨柱
别称:阿鲁巴
外文名:arba'atun/Happy Corner
流行群体:学生
磨柱游戏起源
挪威的中小学也有类似的游戏,被称为“stolping”或“gjelling”。在此种游戏在不同地区几种不同的名称中,“Happy Corner”的起源是比较没有争议,它单纯是源自生日快乐歌《Happy Birthday》的一种变体,但关于台湾所使用的称呼“阿鲁巴”(Aluba,带有点日语发音的感觉),起源则有点曲折。
在早期,台湾的年轻学子间就曾见过零星的类似游戏出现(其实大陆这边民间也一直有玩),但当时此游戏并没有比较明确的命名,只有像是撞柱仔之类的俗称,或是根据游戏时使用的对象工具而有像是上树、上柱、上窗、上饮水机或乃至于上某人之类的称呼。后来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用台湾话群呼:“乎死(台湾闽南语中发音类似“四”)啦!”当时因为该群学生中有一位刚得知阿拉伯文的“四”读作“磨柱”(arba'atun)遂呼之,登时一呼百应,乃成该群学生后来游戏时的代号隐语。此种用法其后逐渐传开,乃成“阿鲁巴”一辞的主要意涵,其对于台湾民众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越实际存在的中美洲岛屿阿鲁巴。
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各地的青少年也开始了关于阿鲁巴的交流,遂发现港澳台乃至北美都有人在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