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拼音:jīng zhé,别称:启蛰,英文名:Awakening of Insects)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万物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开始。惊蛰后气候逐渐变暖,万物开始复苏,是梨、桃、李等落叶果树的开花抽梢期和柑桔、杨梅等常绿果树的萌芽前期,也是果园年周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绿肥红花草子和黄花草子生长旺盛,是给草食家畜提供青绿饲料的好时机,要抓好耕牛补料催膘,家畜的春防、春配及防病工作。
中文名:惊蛰
别名:启蛰
气候特点:雨水渐多、乍寒乍暖
时间:公历3月5日至3月7日交节(每年)
前一节气:雨水
风俗活动:祭白虎、打小人
农事活动:防病虫害
属性: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二月节令
拼音:jīng zhé
外文名:Awakening of Insects
代表寓意: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所属季节:春季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345°
后一节气:春分
风俗食物:“炒虫”、生梨
养生: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
物候现象:桃始华、黄鹂鸣、鹰化为鸠
惊蛰节日起源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