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24小时 >

首页 > 24小时 >

我介绍(我字源演变)

来源: 时间:2023-06-07 09:38:30

  “我”是汉语常用字,读作wǒ,在中文中第一人称为”我”,相当于英文的“I”及“me”。该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在汉唐以后被普遍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施身自谓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

  中文名:我

  笔顺: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

  部外笔画:3画

  拼音:wǒ

  五笔86/98:trnt、trny

  字级:常用字、一级字

  仓颉:hqi

  郑码:mdhm

  外文名:I、Me

  总笔画数:7画

  部首:戈部

  古字:㦱

  四角号码:23550

  词性:代词、形容词、名词、动词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6211

  平水韵:二十哿

  我字源演变

  

  图(A)是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钩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锋利的锯齿。这是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这种锯斧叫作“锜”。

  这个象形字,在周代早期的金文(图B)里,还保留了这长柄锯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个脚钩,锯齿也简省到只余三齿了。可是,到了晚周的金文(图C),“我”字的构形便开始讹变了:斧柄的顶钩变为丫叉形,斧柄的脚钩变为斧辆中部的斜撇,而钢齿也只余两齿,斧柄也更往右弯了。

  发展到秦代小篆(图D)时,讹变更大:斧身和锯齿竟变成了图(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钩竟变成了图(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锯斧的原貌了。

  后来,这个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为图(E)的汉隶,从先秦文字的线条化变为笔画化,以点、横、撇、捺、挑、钩等基本笔画代替了圆匀连转的线条。至于图(F)的楷书,则是从汉隶的形体发展过来的。

  “我”这种奴隶社会杀人的凶器,到了战国时代,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在汉唐以后便被普遍借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使用,还是读作wǒ,字音至今不变。(先秦乃至汉唐以前,第一人称,是用“吾”“予”“余”等字表示的。)但词性却已由名词变作人称代词,而“我”是杀人凶器的原义便早已不为人所知了。

相关文章

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