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古城墙,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全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公元383年,在寿县古城发生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成就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历史典故。据光绪《寿州志》记载,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明清时曾多次修缮,历经九百多年。
中文名:寿县古城墙
地理位置:安徽省寿县
景点级别:AAAA级
建议游玩时间:一天
级别批次: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时代:宋至清
景区类型:历史文化
外文名:Ancient city wall in Shou County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价格:免费
建议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批准文号:国发〔2001〕25号
编号:322-128
所属国家:中国
全长:7147米
寿州古城墙建设沿革
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自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至南宋嘉定12年(1220年),历时150余年,几经反复而建成。后又经明15次、清14次修葺和完善,终形成今日之规模。
南宋宁宗12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
明正统二年(1437年),夏六月朔日,西北风大作,巨浪冲击,城垣坍塌七百九十八丈,泊岸6650余尺,楼橹木石一时荡尽.淫雨既久,官厅、廪宇、营房等类十坏八九。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杨瞻创建,即于城墙外侧壁脚处加筑一周高3米、宽约8米的护城御水石岸,其内口与城墙根基联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壁立护城河沿。
明万历元年(1573年)大修。张梦蟾有记曰:“寿州城下故瓮涵,盖泄市圃中潴水”,“一在城西南,地势峭峻,近塞弗通,东北并西北者,则今存也。”今存二涵,一在东北,一在西北,系砖石结构之圆筒状坝墙,称为“月坝”,与城墙等高,创自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知州刘焕。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
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和三十三年三月重修,立有“崇墉障流”(吴中钱禄曾题)和“金汤巩固”(莘庵彭城孙题)两楷书石刻。其不易淤塞,主要原因在于“月坝”型优于平地设涵。当城外水涨高于涵洞出水口高度时,月坝内水平跟着升高而不能倒灌城内。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二十九年,日本侵略军先后三次攻陷寿县城。日军第一次攻城时,炮火击穿北门城楼,沦陷期间,城上雉喋、画凉亭、文峰塔及四门城楼相继毁去。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侵华日军为控制水陆交通要点,与红军在寿县古城墙上发生激烈战斗,古城墙发挥了重要军事防御作用。此后,其主要功能开始转为防洪。
寿县古城墙因年代久远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但寿县古城墙直到现在还在护卫着古都的居民。
1987年上半年,重建了北门内檐挑檐,东门(宾阳门)城楼及部分雉堞。7月份,加固了东线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