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英文名:Minor Heat)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日期在每年公历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05°。 中国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南方大部分地区东旱西涝,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在中国大部分的农耕区,经过农历五月的抢收抢种之后,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全中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农事主要是各种田间管理的工作,应根据长势追肥、防治病虫。 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中文名:小暑
代表寓意:天气开始炎热
季节:夏季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05°
后一节气:大暑
农事活动:采取抗旱、防洪措施
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外文名:Minor Heat
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进入雷暴期
公历时间:每年公历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
前一节气:夏至
传统习俗:食新(南方)、吃饺子(北方)
起居养生:解热防暑、补充体力
属性: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六月节令
小暑历史来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中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全国的农作物从此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