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简称“河”,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市,北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截止2021年12月15日河池总面积3.35万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7月,河池市下辖2区9县。202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33.3万人。 河池市行政区域内已发现矿产46种,矿产地 186 处,已发现植物种类 466 科,1769 属,3958 种,动物资源 495 种,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 635 条,全年全市森林面积 237.93 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 71.02%。河池山多地少,岩溶广布,是主要的喀斯特旅游地貌资源分布区。河池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而炎热,冬短而暖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都在1447~1600小时之间。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1.97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6.3%。 截至2021年末,全市普通高等(高专)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17所,普通中学(含初、高中)187所,普通小学684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幼儿园1204所。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75个,卫生技术人员2635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1260张。 河池市地域,为先秦时属百越之地。汉高祖三年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今河池市地域大部分属南越国。宋朝,北宋960年-1125年至南宋理宗景定五年,仍置宜州,州治宜山县,宜州因曾为度宗皇帝的潜邸升为庆远府,府治宜山县。民国元年,置庆远府。民国二年,废府设道,道领县,1950年1月1日,成立庆远专区,1971年9月,河池专区改称河池地区,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设立地级河池市,于同年1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12月14日,设立河池市宜州区。
中文名:河池
外文名:Hechi、Hozciz(壮)
别名:宜山、金城江
地区生产总值:1041.97亿元(2021年)
人均生产总值:30461元(2021年)
政府驻地:宜州区中山大道6号
邮政编码:547000
地理位置:广西西北部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桂柳话、壮语
行政区划代码:451200
市委书记:秦春成
高等学府:河池学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面积:3.35万平方千米
人口数量:户籍总人口433.3万人(2021年)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国家/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辖地区:2区9县
电话区号:0778
著名景点:下枧河、南丹温泉、六甲小三峡
机场:河池金城江机场
火车站:河池站(在建)、宜州站、金城江站
车牌代码:桂M
市长:王军
主要民族:壮族
河池建制沿革
河池市地域,为先秦时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军攻取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3郡。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今河池市地域大部分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朱崖、儋耳9郡;在西南设置牂牁郡。
三国时期,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宜州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属吴国郁林郡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吴国桂林郡潭中县地;南丹县、天峨县属蜀国益州牂牁郡毋敛县地。
两晋,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宜州市、东兰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属桂林郡龙刚县(治所在今宜州市)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桂林郡潭中县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晋属桂林郡龙刚县地,东晋属桂林郡潭中县地;巴马瑶族自治县属晋兴郡增翊县地(一说属广郁县地);南丹县、天峨县属牂牁郡。
南北朝,宋、齐时期,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宜州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属桂林郡龙定县(治所在今宜州市)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桂林郡潭中县地;南丹县、天峨县属南牂牁郡。
隋朝,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的部分、宜州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凤山县的部分属始安郡地;金城江区的部分、东兰县的部分、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属郁林郡地;天峨县的部分、东兰县的部分、凤山县的部分属南宁州地;天峨县的部分属牂牁郡地。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分属黄水、临牂两县地,初隶东宁州,后改属融州;大业二年(606年)黄水、临牂两县废,并入义熙县,属始安郡。
唐朝,今河池市地域,分别隶属于岭南道邕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江南道黔州都督府和黔中道。
五代十国,今河池市地域,大部分属宜州地,部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融州,部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属环州。均先属楚,后属南汉。
宋朝,北宋(960年—1125年)至南宋理宗(赵昀)景定五年(1264年),仍置宜州,州治宜山县,宜州因曾为度宗皇帝的潜邸升为庆远府,府治宜山县。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庆远安抚司,司治宜山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南丹州改称南丹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庆远安抚司为庆远路总管府,府治宜山县。大德元年(1297年)九月,取消庆远路和南丹安抚司,置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司治宜山县。初隶湖广行中书省。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府治宜山县;洪武二年正月,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司治宜山县;洪武三年三月,复改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府治宜山县。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因袭明朝,置庆远府,府治宜山县。属右江道,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区、宜州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部分、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凤山县的部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南丹县、天峨县的部分均属庆远府辖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部分属柳州府罗城县地,天峨县的部分属泗城府凌云县地,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属思恩府和百色直隶厅辖地,凤山县的部分属泗城府和百色直隶厅辖地,都安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属思恩府安定土巡检司和都阳土巡检司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