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24小时 >

首页 > 24小时 >

洛阳牡丹介绍(洛阳牡丹物种起源)

来源: 时间:2023-05-29 17:53:39

  洛阳牡丹(学名:Paeonia × suffruticosa Andrews)俗名白茸、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富贵花,芍药科芍药属,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 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常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花单生枝顶,或为重瓣,玫瑰、红紫或粉红色至白色,倒卵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品种多达千种,被誉为花中之王,广泛栽培,分布于安徽、北京、重庆各地。根皮供药用,称“丹皮”;为镇痉药,能凉血散瘀,治中风、腹痛等症。

  中文名:洛阳牡丹花

  花色: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雪青、绿、复色

  株高:0.5-2m

  原产地:中国

  花期:4-5月

  外文名:Tree Peony

  花径:10~30厘米

  长度:0.5-0.8m

  生长周期:多年生

  形态特征:生长缓慢、株型小、根肉质、粗而长

  洛阳牡丹物种起源

   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至南宋时,四川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盛。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60多个品种看,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老品种。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当今洛阳牡丹更传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栽培历史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 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发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 )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 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唐代洛阳人宋单父,精于园艺,他种的牡丹,红白斗色, 变异千种,被时人尊称为花师,惊服他有“幻世之绝艺”。惜此高超绝艺,无著录传世。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载,宋时有一复姓东门、人称“门园子”的人,是一位牡丹接花高手,富豪人家都请他嫁接牡丹,秋天接花,到来年春天见花再付钱,接活一株,价值五千。张邦基《墨庄漫录》亦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极为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

  宋代洛阳牡丹的栽培管理,在择地、栽植、浇灌、施肥、修剪、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明清时期,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趋于完善。花工们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等8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总结,并付诸实现。古代洛阳牡丹的栽培技术,至今对牡丹的生产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洛阳人在恢复和继承矛盾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各种技艺均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对牡丹的促成栽培技术,已能使其从9月上旬到翌年自然花期之前近200 天。牡丹花期控制技术已基本达到花随人意,周年开花。

  宋代

  (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 ,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至南宋时,四川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盛。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60多个品种看,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老品种。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当今洛阳牡丹更传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牡丹栽培历史可列表如下。

  朝代年代栽培中心

  隋581-618洛阳

  唐618-907长安

  五代907-960洛阳

  北宋960-1127洛阳

  南宋1127-1279天彭

  明1368-1644亳州

  清1644-1911曹州(菏泽古称)

相关文章

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