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24小时 >

首页 > 24小时 >

南京工程学院介绍(南京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来源: 时间:2023-05-14 15:56:38

  南京工程学院(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协同发展的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是江苏省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和江苏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学校位于南京市,现任党委书记史国君、校长史金飞。校训为“学以致用”。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学校占地近3000亩,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4个,省重点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有72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一流课程23门,国家和省优秀精品课程13门,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7个,教职工2100余人。 南京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15年创建的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及1946年创建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校于2000年6月由原两所国家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4月原核工业部的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其中。 截至2022年,南京工程学院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265名;在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第331名。

  校训:学以致用

  简称:南工程(NJIT)

  主要院系:19个教育教学单位

  所属地区:中国南京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类

  主管部门:江苏省

  国家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校地址: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弘景大道1号

  硕士招生电话:025-86118981、025-86118091

  英文名: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党委书记:史国君

  本科专业:72个

  校歌:《南京工程学院校歌》

  校庆日:10月28日

  创办时间:1915年

  知名校友:沈国荣、黄永达、朱共山

  硕士点:服务国家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学位2个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

  属性:卓越计划、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主要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17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

  学校代码:11276

  本科招生电话:025-86118008、025-86118009

  全国综合排名:265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中文名:南京工程学院

  院长:史金飞

  南京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22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

  1926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

  1933年,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

  1935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1月,该校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

  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

  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上海开校

  同济附设机师科(1915~1933)

  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

  1933年,原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

  同济高工时期(1933~1953)

  1932年,当时正逢“一·二八”事变,位于江浦的劳动大学校区被日寇炸毁,劳大停办,将其全部房屋、设备及校区附近的房地产划归同济大学接收并令创办高级职业学校。当时学校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学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设机械、土木两科。其培养目标是机械和土木中级技术人员,面向全国招生。1933年8月招考新生,原定机械、土木两科各招50人。后因考生多,成绩好,学校不忍舍弃优秀生源,最后实收新生机械科54名,土木科50名。

  1935年5月,教育部将学制增加一年,四年毕业,将校名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为“同济高工”。同济高工第一任校长为梁鋆,先后担任校长的还有唐英、祝元青、胡兆瑛、朱振德。全国解放后,1950年该校改由华东工业部领导,正式命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同济高工自1933年创办至解放后脱离同济大学体系,1951年迁至南京止,可分为四个时期叙述:江湾时期;抗战迁校时期;迁回上海时期;迁南京时期。

  迁址江湾

  当时校址在上海江湾火车站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原址。学生人数:1933年招收104人,1934、1935、1936年每年秋季各科招50人。四年中专兼职教师主要有唐英、薛祉镐、项经芳、陈一荻(女,德国)等博士3人、教授10人。据《同济大学史》记载:“高级教师及教员由留德的同济毕业生担任,他们专心致志教学,教学质量较高。高职所用的讲义(唐英、薛祉镐、王寿宝等主编)有些全国职校教科书的蓝本。”有些用的则是德国技术学校的德文原本,参考手册也是德文原本。

  抗战迁校

  抗战期间,同济高工随同济大学六次迁校,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里,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坚持在离乱中开展教学工作,有的人还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迁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同济高工迁回上海新市区江湾魏德迈路(现为邯郸路)370号,全校学生在200人左右。这一时期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三 年,高工学生汇合于同济大学爱国学生运动中进行奋勇斗争。1950年11月2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同济高工改属华东工业部领导,正式定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校长是朱振德。

      水韵南工

      1950年12月,同济高工与同济大学分开,隶属于华东工业部领导。同时调整学校组织机构,设教务、辅导、总务三处,人事、财务两室,机械、土木两个专业科和实习工厂。华东工业部任命朱振德教授继任校长,蒋式良任机械科主任,胡璘任土木科主任,吴忠道任实习工厂厂长。为了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建设和学校扩大招生的需要,

      迁往南京

      1951年7月学校迁至南京市中山北路200号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旧址办学,1951年9月1日,华东大区撤销,同济高工直属国家机械工业部领导。1953年7月在院校调整中被分建成两所学校: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机械制造学校;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上述两校1955年的毕业生仍持同济高工毕业证书。1954年,南京机器工业学校改名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新建位于童家山1号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落成。此后南京童家山1号(现为江苏省委党校学员宿舍)一直是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址。同济高工自1933年开始创建至1953年摘牌脱离同济体系为止,经历了20年,为祖国培育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同济高工学生不忘自己是同济人,仍缅怀和留恋着自己的母校,每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时都踊跃参加。2002年汇编了一本《同济大学附属高级工业学校校友通讯集》,并呈母校存档。百年校庆时许多同济高工毕业生返校同贺为母校庆贺。

      同济高工从1915年筹备至1953年的35年间(其中1930—1932年未招生),土木与机械两个专业共计毕业学生为1132人。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非常欢迎。如1949年毕业的学生由纺织厂、兵工署、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空军司令部等处争相录用,有时甚至数厂争用一人。这在当时相对一般学校“毕业即失业”的社会中,是不多见的。同济高工毕业的学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校时能“学其所用”,毕业后复能“用其所学”,同济高工许多学生岗位成才的事绩,不仅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肯定,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济高工办学方向的正确。

      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51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由上海市迁往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00号。

      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发展为两所学校: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的南京建筑工程学校,校址仍在南京市中山北路200号,该校1980年升格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的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校址选在南京市鼓楼区童家山1号,该校1958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

      1953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招收300名学生,学制3年,设金属切削、锻造和铸造3个专业。每个专业2个班,每个班约50人。

      1954年09月,锻造专业调整为机车制造专业,铸造专业调整为车辆制造专业。(专业调整的背景是我国机车车辆工业归属的变化。我国的机车车辆工厂,1949年10月至1952年08月归属铁道部厂务局,其中的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于1952年08月至1958年07月,先后归属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局和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管理局,而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则于1952年08月至1953年08月归属铁道部机车车辆制造局,1953年08月至1958年07月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1958年0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工业管理局及其下属的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划归铁道部,并与铁道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管理局及其下属的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一起,归属铁道部机车车辆工厂管理总局。)在如此背景下,1954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自己所属的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开设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学校于1954开始招收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新生,为了更早地向机车车辆制造工厂输送专业人才,就在1953年入学的在校学生中,选调一部分学生从1954年起改学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这样,南京机器制造学校首届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学生的毕业时间,可提前到1956年,而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机车车辆制造专业学生毕业时间则是1959年,比南京机器制造学校要晚3年。

      1954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招收500名新生,学制4年,其中金属切削专业4个班约200人,机车制造与车辆制造专业各3个班约150人。

      1955年学校继续在南京招收学制为4年的金属切削、机车制造与车辆制造专业新生。

      1957年07月,1954年入学的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迁往大连,归属大连机器制造学校(现大连交通大学)。

      1958年04月,1955年入学的机车制造和车辆制造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也迁往大连,归属大连机器制造学校。(大连机器制造学校的前身是1956年01月建立的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为机车车辆制造工厂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该校1957年07月改名为大连机器制造学校,1958年07月划铁道部,归属铁道部机车车辆工厂管理总局,随后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为机车车辆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1961年01月直属铁道部领导。)

      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继承同济高工衣钵的两所院校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和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后分别发展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与南京化工大学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6月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6年8月10日,江苏省省委党校正式接管南京工程学院东校区,从此南京工程学院开始了江宁大学城新阶段。从1954年开始到2006年结束,学校在童家山经历了光辉的52年历史。南京工程学院前身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推进学校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并且是全国首创数控技术专业的高校,奠定了学校在自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康尼公司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学校在机械工业部与德国巴——符州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南京数控培训中心。

    相关文章

    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