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24小时 >

首页 > 24小时 >

广阳区介绍(广阳区历史沿革)

来源: 时间:2023-05-14 14:59:38

  广阳区,是河北省廊坊市辖区,廊坊市中心城区之一,是廊坊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共产党廊坊市委员会、廊坊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地处河北省中北部,廊坊市区北部,下辖5个街道、3个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管委会,总面积361.89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人(2013年)。2018年12月,广阳区被民政部确认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永定河、龙河、凤河等河流经境内。粮食主产小麦、玉米。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区内。2022年,广阳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18.1亿元。 2021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7家,新认定42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106家。 广阳境域周代的时候属于燕国地,西汉设置安次县,1989年成立地级廊坊市并设安次区,2000年,划出安次区京沪铁路以北部分及九州、万庄等乡镇,成立广阳区。广阳有炊庄高腔戏、冀中笙管乐、李派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有大枣林庄古槐、北旺村遗址等文物古迹。

  中文名:广阳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国家/地区:中国华北

  邮政编码:065000

  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火车站:廊坊北站、廊坊站

  车牌代码:冀R

  行政区划代码:131003

  代理区长:王振宇

  面积:361.89平方公里

  地区生产总值:150.4亿元(2013年)

  电话区号:0316

  地理位置:河北省中北部

  气候类型: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

  方言:北方方言怀承片

  人口:41万(2013年)

  区委书记:陶俊强

  广阳区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掘,7600年前广阳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上古时期,今广阳境域为安墟地。

  西周时期,为北戎燕地。

  春秋时期,为北燕都蓟的畿内地。

  战国时期,今境域属燕国广阳郡。

  秦朝,属广阳郡。

  西汉高祖初年置安次县,隶属幽州渤海郡,县治在今古县村。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复设广阳郡,安次县属之。

  北魏年间改名安城县,属幽州府。

  广阳历史悠久, 详细: 商代盘庚迁都殷后,位于殷朝东北,燕京戎(今太原附近)之东陲。

  西周时为北戎燕国地。春秋时为燕都蓟的畿内地。

  战国时期,属燕国封疆 ,为广阳郡、渔阳郡、巨鹿郡分辖。

  秦,廊坊中部(今安次区、广阳区、霸州市、永清县、固安县)属广阳郡,廊坊北部 (今三河市、大厂、香河县等)属渔阳郡, 廊坊南部(今文安县、大城县)属巨鹿郡。

  西汉高帝年间,属幽州刺史部。 始置安次县、文安县(治今大柳河镇东)、东平舒县(今大城县,为区别于并州刺史部代郡的平舒县,加东字),为幽州渤海郡;置方成县(今固安县)属燕国。高帝六年(前201年),置益昌县(治今霸州市策城村),为涿郡地;

  置潞县(辖今三河市)、雍奴县(辖今天津 武清区、香河县),隶渔阳郡。元凤元年(前80年),方成县改属广阳郡,本始元年(前73年),改属广阳国。初元五年(前44年),封广阳王子云为临乡侯、容为西乡侯(侯景嗣免)、发为阳乡侯;永光三年(前41年),封广阳王子婴为益昌侯,各侯国均属幽州刺史部涿郡。

  新朝王莽改制之后, 复古十二州,州郡交错。

  东汉建武二年(26年),方成县改为方城县,属幽州广阳国,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属上谷郡。

  永元二年(90年),文安县、东平舒县改隶冀州刺史部河间国。建安末年,改隶章武郡。永元八年(96年),废阳乡侯国、临乡侯国、新昌侯国(燕刺王子封地,今高碑店境内),入方城县(辖今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属幽州刺史部涿郡;废益昌侯国(原益昌县)入安次县,安次县由渤海郡改隶幽州刺史部广阳部;

  潞县(辖今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雍奴县(辖今天津市武清区、香河县),属幽州刺史部渔阳郡。

  三国,属魏国。文安县、东平舒县属冀州河间郡;方城县属幽州范阳郡;安次县属幽州燕国;潞县、雍奴县属幽州渔阳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置章武国,东平舒为国治,文安县、东平舒县属之。置长乡县(辖今固安一部),方城县、长乡县属幽州范阳国;安次县、潞县、雍奴县属幽州燕国。

  东晋十六国,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辖地。

  南北朝北魏时,属幽州。改长乡县为苌乡县。方城县、苌乡县为幽州范阳郡地;东平舒县改为平舒县。文安县、平舒县为瀛州章武郡地;潞县、雍奴县为渔阳郡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方城县、苌乡县入涿县。安次县为燕郡地,其余不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渔阳郡、燕郡、章武郡。 安次县、雍奴县、潞县属幽州;文安县、平舒县属瀛州。开皇九年(589年),析涿县,废方城县旧境地置固安县(县治今固安镇)属幽州。大业三年(607年),安次县、雍奴县、潞县、固安县属涿郡;文安县、平舒县属河间郡。大业七年(611年),析安次、固安二县地置通泽县,隶涿郡。同年,析文安、平舒二县地,置丰利县(治今文安镇),隶河间郡。

  唐,属河北道蓟、幽、莫、瀛四州。武德元年(618年),安次县、固安县、雍奴县、潞县属幽州,武德二年(619年),析潞县置临泃县(县治今三河市城区),属玄州。武德四年(621年),固安县属北义州,平舒县属景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玄州并入幽州,撤临泃复入潞县,隶幽州;省丰利县入文安县,属瀛州;废北义州,固安县改隶幽州;废景州,平舒县改隶瀛州。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固安二县地,置武隆县(辖今永清县、霸州市),景云元年(710年),改名会昌县。景云二年(711年),文安属鄚州。开元四年(716年),析幽州潞县东部置三河县,隶幽州,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属蓟州。天宝元年(742年),罢州为郡。取“边境永清”之意,将会昌县更名永清县(辖今永清县、霸州市),雍奴县改名为武清县。永清县、固安县、安次县、武清县改隶范阳郡;三河县隶渔阳郡;大城县隶河间郡;文安县隶文安郡。至德二年(757年),罢郡复为州,三河县隶蓟州;安次县、武清县、永清县、固安县隶幽州;平舒县隶瀛州;文安县复隶鄚州。大历四年(769年),固安县改隶涿州。

  五代十国, 三河县隶蓟州;武清县、安次县、永清县隶幽州;固安县隶涿州;文安县隶鄚州;平舒县改名大城县,隶瀛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赂契丹,境域入契丹,属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收复益津关(今霸州市)、瓦桥关(今雄县)、淤口寨(今霸州信安镇),于原永清县益津关另置永清县(今霸州市,县治在今霸州镇)。置霸州,领大城县、文安县、永清县。自是,两永清县南北并立,南属宋,北属辽,辽、宋分治。此时以拒马河为界,北仍属辽。

  辽,廊坊地北部属南京道析津府。会同元年(938年),置香河县(治武清孙村,即今淑阳镇。辖今香河县和天津市宝坻区、宁河县)。

  三河县、香河县、安次县、固安县、永清县属南京道幽都府。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北宋,廊坊地南部属河北东路,霸州、信安军、保定军属之。霸州领文安、大城、永清三县。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淤口寨改破虏军(军制与州同),割霸州之永清、文安、大城三县317户属之;于涿州新镇(今文安县新镇)建平戎军,析霸州之文安县、大城县500户属之。景德元年(1004年),改破虏军为信安军;次年,改平戎军为保定军。景祐二年(1035年),废永清县入文安县,徙文安县治于永清城(今霸州镇)。皇祐元年(1049年),迁回原治(今文安县文安镇)。政和三年(1113年),赐霸州名永清郡,领文安、大城二县。宣和五年(1123年),收复香河县,赐名清化县。宣和七年(1125年),降保定军为保定县;清化县复入金。

  金朝天会三年(1125年),清化县复名香河县。廊坊地隶燕京路析津府。天会七年(1129年),改属河北东路析津府。天德三年(1151年),三河隶通州(原潞县)。贞元元年(1153年),廊坊地改属中都路大兴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降信安军为信安县。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于益津关置益津县(县治今霸州镇),隶霸州。此时,中都路领通州(辖通州、三河)、大兴府(辖香河、安次、永清、武清等县)、涿州(辖固安等县)、霸州(辖信安、益津、文安、大城县)、平州、蓟州、顺州、易州、遂州、安肃州、保州、安州、雄州、滦州。元光元年(1222年),信安县升为镇安府。 元初,废镇安府为信安镇,入霸州。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廊坊地属燕京路总管大兴府。中统四年(1263年),升安次县为东安州、固安县为固安州,隶属不变。至元元年(1264年),属大都大兴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隶中书省大都路总管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降东安州为东安县、固安州为固安县,省益津县入霸州。三河县(隶通州)、香河县(隶漷州)、东安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州(辖文安、大城、保定三县),属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隶北平行省北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北平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869),因浑河为患,迁治所于常伯乡张李店(今仇庄乡光荣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为北平府;九月,置大都督分府于此;十月,隶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罝北平行省,东安州属北平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东安州为县。洪武十年(1377年),省香河县入漷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香河县复置,隶北平行省北平府。 永乐元年(1403年),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行省北平府为北平行省顺天府,东安县属之。 三河县、香河县(隶通州)、东安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州(辖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属北平行省顺天府。 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属北直隶省顺天府, 府治宛平县。 清顺治, 属直隶省顺天府,仍治宛平县。清康熙八年(1669),改明朝 通蓟道 名为通永道 , 清康熙八年(1669)置 直隶省霸昌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设四路同知,三河县、香河县属西路厅;霸州(辖文安县、大城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属南路厅。

  雍正帝六年(1728年),霸州由直隶州降为散州(县级)属直隶省顺天府。

  时廊坊境域改隶直隶省霸昌道和通永道顺天府,府治宛平县,辖三河、香河、安次、永清、固安、霸州、文安、大城等县。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以直隶省通永道专司河务, 通州,三河等州县一并改属直隶省霸昌道,雍正十二,原所辖各县复归直隶省 通永道和霸昌道。

  清初,东安县隶属直隶省顺天府南路同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属直隶省顺天府南路厅。民国三年(1914年),改东安县为安次县,为直隶省京兆区所辖。

  民国四年(1915年),安次县属 直隶省 津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安次属之。

  民国2年(1913年),改霸州为霸县。 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改为安次县。民国4年(1915年),保定县改称新镇县。 廊坊地属中华民国直隶省京兆区(治宛平,辖三河、香河、安次、永清、霸县、固安、大兴、宛平、武清等20县)及直隶省津海道(驻天津,辖文安、大城、新镇等32县)。

  民国17年(1928年),中华民国直隶省改为河北省,直属河北省。

  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三河、唐山等22县两市。

  民国25年(1936年),日本侵略军强占热河察北,华北危急,河北省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区。次年,廊坊多数县属河北省冀中第五、第六行政督察署。 抗日战争爆发后,廊坊地域被日军占领, 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伪政权。 1937年7月底,在北平成立了以江朝宗为主席的“北平地方治安维持会”。8月初,又在天津成立了以直系政客、高凌蔚为首的“天津地方治安维持会”。以王克敏、董康、汤尔和、朱深、王揖唐、齐燮元等为伪“政府筹备处”成员。 12月14日,华北伪组织和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合并,在北平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管辖山西、河北、河南、山东4省及北平、天津两市。 9月22日, 伪“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在北平成立。“临时政府”派王克敏、王揖唐、朱深为委员,“维新政府”派梁鸿志、温宗尧、陈群为委员,以王克敏为主席。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的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北平伪“临时政府”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名义上隶属南京汪伪政权,实际上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区域 仍为国民政府统治区,简称国统区。

  共产党在敌后农村进行游击战争。民国27年(1938年)后,中共冀中区地方委员会成立,时地域 中共在农村相继建立了零散的乡村抗日政权。此后,境域各乡镇隶属不一,且多变。中共抗日乡村政权、日伪政权、国民政府政权并立,相互交错,变化频繁。

  地域各县乡镇抗日政权隶属建置部分变化:民国28年(1939年),文安县、新镇县合并,组成文新县,属冀中第五分区。民国30年(1941年),大城县属冀中第九分区;文新县、第一联合县、第二联合县、第三联合县四县属第十一分区。民国31年(1942年),改属冀中第十分区。蓟(县)宝(坻)三(河)、平(谷)三(河)密(云)联合县及香(河)武(清)宝(坻)和通(县)三(河)香(河)联合县隶属晋察冀边区第十三行政督察署,次年底,隶冀热辽区行署第一专署;民国34年(1945年)1月,隶冀热辽区行署第十四专署;民国35年(1946年)1月,属冀东区行署第十四专署,9月属河北省通县专署。民国34年(1945年),大城县、文安县、新镇县、胜芳市属冀中第九专区,固安县、永清县、安次县、霸县等属冀中第十专区。民国35年(1946年),大城县、文安县、新镇县、胜芳市、青县、任邱县等15县(市)属冀中区第八专区;霸县、固安、永清、安次、大兴、宛平等12县属冀中区第十专区;三河、香河二县隶属未更。民国36年(1947年),文安县、新镇县合并为文新县,胜芳市和霸县合并为胜霸县,新城县与固安县合并为新固县,隶属不变。民国37年(1948年)11月,新固县分开,恢复新城、固安两县建制。12月,胜霸县分开,恢复胜芳市和霸县建制。时冀中行政公署隶华北人民政府,下设四个专区。1949年3月,新雄县归并文新县,复名文安县,仍隶冀中区第八专区。安次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县、武清县、容城县、雄县、大兴县、新城县、胜芳市属冀中第十专区。

  1949年8月7日,河北省 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在河北省 永清县建立,辖安次县、永清县、霸县、文安县、大城县、武清县、宁河县、宝坻县、静海县、天津县及胜芳镇、汉沽镇、杨柳青镇, 专署迁驻河北省静海县杨柳青镇。

  三河、香河二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 固安县属河北省 保定专区。

  1950年11月,河北省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名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区专员公署。

  1954年4月,政务院批准,将保定专区的固安县划归通县专区。

  1955年4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区专员公署改为河北省天津专区专员公署,隶属未更。各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4月28日,国务院决定:将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由通县专区划到唐山专区;固安县由通县专区划到天津专区。6月,天津专区与 沧县专区 合并,称天津专区,驻沧镇。

  12月20日,国务院第83次会议通过,

  撤销庆云县和孟村回族自治县,划归盐山县;

  撤销青县,划到静海县;撤销大城、文安二县,划归任邱县;

  撤销安次县, 划归武清县;

  撤销固安、永清二县,划归霸县;撤销肃宁县,划归河间县;

  撤销泊头市和阜城县,划归交河县;

  撤销东光县、南皮县,划归交河县;撤销武强、饶阳二县,划归献县;

  撤销景县、故城县,划归吴桥县;

  撤销沧州市,划归沧县。

  1961年,国务院批准,恢复河北省天津专区建制,受河北省领导,专区驻河北省天津市。

  7月9日,国务院第111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安次、永清(含固安)、文安(含大城)三县建制,时辖蓟县、宝坻、武清、安次、永清、霸县、文安、静海及胜芳镇。

  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第115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固安、大城二县建制;6月1日,国务院第116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建制,隶属河北省天津专区。 1962年8月,原唐山专区的宁河县划归天津专区,将划归青县部分收回区域重新划归大城县。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专区改为天津地区,河北省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隶属河北省革命委员会,驻河北省天津市。此后至1968年,地区所辖各县陆续建立革命委员会。 1969年3月,河北省天津地区驻地由天津市迁至安次县廊坊镇。隶属、辖区未变。

  1973年7月,将河北省天津地区的蓟县、宝坻县、武清县、宁河县、静海县划到天津市。12月,河北省天津地区改制为廊坊地区,驻地仍在廊坊镇。

  1974年1月,正式起用廊坊地区名称。 河北省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河北省廊坊地区革命委员会。时辖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安次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县、文安县、大城县及芦台农场、汉沽农场。

  1978年,河北省廊坊地区行政公署建立,隶属河北省人民政府,辖县未变。

  1979年3月,廊坊地区芦台农场、汉沽农场划到唐山。廊坊地区辖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安次县、固安县、永清县、霸县、文安县、大城县。

  198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廊坊镇,设立廊坊市(县级),以安次县的廊坊镇及南尖塔、桐柏、北旺3个公社为廊坊市的行政区域,隶属廊坊地区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县级市)正式建立。廊坊地区辖廊坊市、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安次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县、文安县、大城县。

  1983年3月,安次县并入廊坊市(县级)。廊坊地区辖廊坊市(县级)、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 、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县、文安县、大城县。

  1988年9月,廊坊地区改为廊坊市(地级)。廊坊市(县级)改为安次区。

  1989年4月1日,廊坊市正式建立,驻地廊坊,辖安次区、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霸县、文安县、大城县。

  1990年2月20日,改霸县名为霸州市(县级),辖域不变。廊坊市辖安次区、霸州市、三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

  1993年4月28日,改三河县名为三河市(县级),辖域不变。时廊坊市辖:安次区、三河市、霸州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

  2000年10月,析安次区置广阳区。

  其它: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安次县属冀中第十专区;8月7日,河北省 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立,安次属之。

  1950年2月,因永定河水患,县治从老县城(今仇庄乡光荣村)迁到廊坊;11月,河北省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区专员公署,安次属之。

  1955年4月5日,河北省天津区专员公署改为河北省天津专区专员公署,安次属之。安次县人民政府改称安次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河北省天津专区与沧县专区合并,称河北省天津专区,属之;12月20日,撤销安次县,划归武清县;12月22日,撤销河北省天津专区,划归河北省 天津市,武清属之。

  1961年,恢复河北省天津专区建制,受河北省天津市、河北省双重领导,武清属之;6月1日,安次、武清分设,安次县建制恢复建立,隶属不变。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河北省天津专区改为天津地区,属之。

  1968年2月,安次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负责原安次县委、安次县人委会的工作。

  1969年3月,河北省天津地区机关驻地由天津市迁至安次县廊坊镇。

  1974年1月,河北省天津地区更名为河北省廊坊地区,驻地仍在廊坊镇,安次属之。

  1978年,河北省廊坊地区行政公署建立,廊坊地区革委会撤销,安次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撤销,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安次县隶属关系未变。

  1981年12月7日,撤销廊坊镇,设立廊坊市(县级),以安次县的廊坊镇及尖塔、桐柏、北旺3个公社为廊坊市的行政区域,隶属廊坊地区行政公署。安次县仍隶属廊坊地区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建立,下辖北史家务(198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廊坊镇,镇内6个街道办事处体制不变,组建成立北史家务公社,原廊坊镇30个生产大队归北史家务公社管辖)、北旺、桐柏、南尖塔4个公社和镇内6个街道办事处。

  1983年,析安次县建廊坊市(县级)。

  1983年7月1日,将安次县行政区域并入廊坊市。

  1989年2月,撤销廊坊市(县级),改称安次区;4月1日,原廊坊地区改为廊坊市(地级),仍然驻地廊坊,安次属之。

  隋大业初年复名安次县,属涿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徙县治到石梁城。贞观八年(634年)徙县治至常道城(今北常道村)。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幽州为范阳郡,安次属之,徙县治于耿就桥行市南(旧州)。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幽州。

  后晋天福初年(936年后),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以赂契丹,安次为辽地。县治移至菘城(今万庄镇稽査王村)。

  辽会同元年(938年),以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安次属之。保大(1121—1125年)末年,安次入于金。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幽州入宋,置燕山府路,安次属之。宣和七年(1130年),郭药师以燕山叛没于金。

  金天会七年(1129年),安次县属河东北路。天德三年(1151年),金迁都燕京,改为中都路,以析津府为大兴府,安次属之。

  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安次县为东安县,隶属于霸州,后改称燕京路,又为总管大兴路,仍属之。中统二年(1261年),升东安县为东安州。至元初年改燕京为中都路,以析津府为大兴府,东安州属之。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又改大兴府为大都路总管府,直属中书省,东安州属之。

  民国四年(1915年),安次县属直隶省津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安次属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河北省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区,安次县属第五督察区。

  2000年10月,从河北省 安次区划出南尖塔镇、万庄镇、旧州乡、北旺乡、白家务办事处及小廊坊、北大街、北门外、新开路街道和北史家务乡的7个村居, 成立广阳区, 区政府驻北门外大街。

相关文章

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