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家

科技之家,汇聚专业声音 解析IT潮流

24小时 >

首页 > 24小时 >

同济大学介绍(同济大学历史沿革)

来源: 时间:2023-05-12 10:01:43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位于上海市,现任党委书记方守恩,现任校长郑庆华。校训为“同舟共济”。 同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大学,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设有29个专业学院,11家附属医院,13所附属中小学,设有10个门类学科,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教职工2792人。 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 截至2022年,同济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4名;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212名。

  中文名:同济大学

  外文名:Tongji University

  简称:同济

  院校代码:10247

  主要院系:人文学院、医学院、理学部、经管学院、法学院、建筑学院、土木学院、电信学院、机械学院等29个专业学院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市

  校址:四平路校区(主校区):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嘉定校区: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沪西校区: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500号、沪北校区:上海市静安区中山北路727号

  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

  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

  博士后流动站:30个

  主要奖项:1999年领衔南海大洋钻探项目、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亚太地区第一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党委书记:方守恩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23人

  全国综合排名:第14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1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

  入选双一流:2017年9月

  创办人:埃里希宝隆

  本科专业:82个

  校训:同舟共济

  校歌:同济之歌

  校庆日:5月20日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

  创办时间:1907年(光绪33年)(丁未光绪33年)

  知名校友:乔石、贝时璋、裘法祖、李国豪、万钢、潘云鹤、吴孟超、侯云德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属性: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院、自主招生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校主页:https://www.tongji.edu.cn/

  校风: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目标定位:世界一流大学

  QS世界排名:212名(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

  QS亚洲大学排名:48名(2022年)

  知名教师:嵇醒、Dimitri E. Beskos、Otto Heinrich Herzog

  现任校长:郑庆华

  同济大学历史沿革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s Paulum)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他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成立了“德医公会”。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国运来大批医疗设备,聘请当时在上海负有盛名的宝隆医师,协助在沪成立了伤兵医院。德军归国时,为感谢宝隆,将伤兵医院的医疗设备悉数赠送给宝隆。 

  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张家浜新马路旁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宝隆任院长。1904年初,克纳佩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学东方语言部主任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在中国推行德国教育政策时,克纳佩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1905年,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普鲁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长阿尔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进德国与外国精神文化关系科佩尔(Koppel)基金会”。该基金会直接受文化部监督,它的董事会主席是商务顾问科佩尔。科佩尔基金会不仅负责筹集钱款,而且对外以学校创办者的面目出现。

  1907年3月,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4方,在柏林签署了由普鲁士文化部起草的关于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1907年6月3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18人组成。

  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

  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址后被中法两国政府改建为中法国立工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1922年,《申报》及《时事新报》报道:同济医科办学完善,为国内各医校之冠……。

  1923年3月,正式定名为同济大学。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相关文章

Win